- N +

水下拍摄技巧(水下拍照技巧)

水下拍摄技巧(水下拍照技巧)原标题:水下拍摄技巧(水下拍照技巧)

导读:

一、 核心准备与基础1. 熟悉你的装备: 相机/设备选择: 手机防水壳、运动相机(如GoPro)、卡片机防水壳、微单/单反防水壳(专业级)。了解你设备的防水深度限制...

一、 核心准备与基础

1. 熟悉你的装备:

相机/设备选择: 手机防水壳、运动相机(如GoPro)、卡片机防水壳、微单/单反防水壳(专业级)。了解你设备的防水深度限制。

精通操作: 在水下戴手套操作会变得笨拙。确保你极其熟悉相机的所有按钮、菜单设置(尤其是白平衡、曝光补偿、对焦模式、连拍模式),最好能在陆地上闭着眼睛操作。触屏在水下通常无效。

防水壳/防水袋检查: 每次下水前,务必仔细检查防水壳的O型密封圈是否清洁、无异物、无毛发、无损伤,并正确涂抹专用硅脂(如有要求)。进行淡水浸泡测试(在浅水处检查几分钟)是必要的安全步骤。

2. 安全第一:

永远优先保证自身安全和潜伴安全。拍摄的前提是舒适、可控的潜水状态(中性浮力好)。

了解并遵守潜水规则,尊重海洋环境(不触碰珊瑚、不打扰海洋生物)。

时刻留意你的深度、气量、潜伴位置和周围环境(洋流、船只等)。

3. 掌握中性浮力: 这是最最重要的技巧!

优秀的浮力控制能让你:

稳定机身,避免模糊。

水下拍摄技巧(水下拍照技巧)

轻松靠近拍摄对象而不惊扰它们或踢起泥沙。

精确构图。

避免碰撞珊瑚礁等脆弱环境。

多加练习!

二、 光线与色彩技巧

4. 靠近,再靠近!

水会吸收光线、散射光线、降低对比度。距离越远,水越浑浊,效果越差。

核心法则: 尽可能靠近你的拍摄主体(除非是大型动物)。这能减少水层厚度,获得更清晰、色彩更丰富的影像。广角镜头尤其需要靠近。

5. 利用自然光(环境光):

最佳时段: 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,阳光直射水面时,光线穿透力最强。

角度:

顺光: 主体正面受光,曝光均匀,但缺乏立体感,易反沙。

侧光: 能突出纹理和立体感,是很好的选择。

逆光/背光: 可以拍出剪影效果,或者利用阳光光束(丁达尔效应)创造氛围。注意主体正面可能曝光不足。

深度限制: 随着深度增加,红色、橙色等暖色光被快速吸收(大约5米以下红色消失),画面会偏蓝绿色。自然光拍摄最好在浅水区(10-15米以内)。

6. 手动白平衡(WB): 对抗偏色的关键!

原理: 告诉相机在当前光线条件下什么是“白色”。

操作: 对准一个白色物体(沙地、白石板、白色蛙鞋等),在相应深度手动设置白平衡(具体操作看相机说明书)。如果更换深度或光线条件改变,需要重新设置。

效果: 能有效还原被水吸收的红色、黄色,使照片色彩更自然真实。远比后期调整效果好。

替代: 如果相机手动白平衡操作不便,拍摄RAW格式,后期有更大调整空间。

7. 使用闪光灯/水下摄影灯(补光灯/视频灯): 恢复色彩和增加光线的主要手段。

目的:

还原色彩: 在较深或光线不足时,为前景主体补充光线,恢复其被水吸收的自然色彩(尤其是红色)。

增加亮度: 在光线不足或拍摄快速移动物体(提高快门速度)时提供照明。

填充阴影: 减少主体阴影。

关键技巧:

离机闪光/灯位: 永远不要将闪光灯/灯直接装在相机热靴上向前直打!这会导致:

前景过曝、背景漆黑。

照亮水中悬浮颗粒,形成恐怖的“雪❄️花”效果(反沙)。

正确位置: 使用灯臂将闪光灯/灯远离镜头轴线,从侧上方打光。角度越大,反沙越少。

扩散片: 使用柔光罩或扩散片,使光线更柔和均匀,减少亮斑和阴影。

TTL vs. 手动: 水下环境复杂,TTL自动测光可能不准。手动控制闪光灯/灯的输出功率更可靠,需要根据距离、水质、环境光进行试验调整(从低功率开始)。

功率调整: 目标是照亮主体而不照亮主体和镜头之间的水。功率过高会导致反沙和过曝。

频闪与视频灯: 频闪主要用于拍照瞬间大功率补光;持续光灯主要用于视频或构图照明。

三、 拍摄技巧

8. 构图技巧:

低角度拍摄: 尝试从下往上拍摄。这能让主体显得更大、更雄伟,并以水面或浅色背景(更容易补光)作为背景,减少杂乱。

简洁背景: 寻找干净、不杂乱的背景(如蓝色海水、沙地、珊瑚礁块),突出主体。

“三分法”与引导线: 陆地构图法则在水下依然适用。利用礁石边缘、鱼群游动方向作为引导线。

留出“游动空间”: 如果拍摄鱼或其他移动生物,在它前进的方向多留些空间,画面更舒服。

加入参照物: 如果画面中没有参照物,观众可能无法感知主体的大小。可以包含潜水员、熟悉的鱼种或部分珊瑚礁。

拍摄眼睛: 确保主体的眼睛清晰可见。眼睛是灵魂之窗,能极大提升照片的感染力。

9. 快门速度与对焦:

快门速度:

水下拍摄技巧(水下拍照技巧)

拍摄相对静止的珊瑚、海兔等:较慢快门(如1/60s或更低)在稳定手持下可能可行。

拍摄游动的鱼、动态场景: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(1/125s或更快)来凝固动作。光线不足时需提高ISO或开大光圈(如果可能),或使用闪光灯补光。

拍摄慢门流水效果:需要很慢的快门(几秒甚至几十秒)和极其稳定的支撑(三脚架),适合平静水域的创意拍摄。

光圈:

大光圈(小f值):景深浅,主体突出,背景虚化(适合微距)。

小光圈(大f值):景深大,前后景都清晰(适合广角风景)。

感光度(ISO): 尽量使用原生低ISO(如100、200)保证最佳画质。光线不足时,逐渐提高ISO,但要接受噪点增加。现代相机高感表现较好。

对焦:

水下反差可能较低,自动对焦有时会犹豫。使用中心单点对焦更可靠。

预对焦: 对于移动物体,先对焦在它可能经过的某个点上,等待它进入焦点区域再按下快门。

手动对焦: 在微距摄影或自动对焦困难时,手动对焦是必须掌握的技能。

连拍模式: 捕捉快速动作或鱼群时非常有用。

10. 拍摄模式选择:

手动模式(M): 提供最大控制权,需要同时设置光圈、快门、ISO。适合有经验者或固定光线的场景。

光圈优先(A/Av): 优先控制景深(尤其是微距)。相机会自动匹配快门速度。需留意快门是否过低导致模糊。

快门优先(S/Tv): 优先控制快门速度(凝固动作或拍摄水流)。相机会自动匹配光圈。需留意景深变化。

程序自动(P): 最简单,但控制力最弱。可以作为起点。

四、 不同题材的侧重点

11. 广角摄影(水下风景、大场景、大型生物):

核心:靠近!使用广角镜头(或运动相机/手机的超广模式)。

光线:依赖自然光为主,闪光灯/灯主要用于填充前景(如靠近的珊瑚、潜水员)或恢复其色彩。

构图:强调大场景、深度感、光束。低角度仰拍尤其有效。

光圈:较小光圈(f/8-f/16)保证景深。

12. 微距摄影(小生物、细节):

核心:极致的靠近 + 闪光灯/灯。需要微距镜头或微距附加镜/湿镜。

光线:主要依赖闪光灯/灯(通常是两支离机灯,从左右前方打光)。自然光作用很小。

景深:极浅(即使小光圈),精确对焦到眼睛是关键。可能需要多次拍摄并合成焦点(景深合成)。

稳定:使用短灯臂甚至手持灯,保持相机稳定。浮力控制要求极高。

13. 鱼类/移动生物:

预测行为:观察鱼的游动路线,提前就位等待。

快门速度:足够快(1/250s或更高)。

连拍:必不可少。

对焦:单点连续对焦(AF-C)或预对焦。

角度:尽量与鱼眼平齐或稍低。

五、 后期处理(重要补充)

RAW格式拍摄: 如果相机支持,务必使用RAW格式。RAW文件保留了最大限度的信息,让你在后期有巨大空间调整白平衡、曝光、色彩、对比度,挽救水下拍摄常见的偏色和光线问题。

软件: 使用Lightroom, Capture One, Photoshop等专业软件(或手机上的专业APP如Snapseed)。

基本调整:

白平衡矫正(最关键)。

曝光、高光、阴影调整。

对比度、清晰度调整(谨慎使用)。

去雾/去除朦胧(Dehaze)。

色彩饱和度、鲜艳度调整(避免过度饱和)。

去除反沙: 使用污点修复工具、克隆图章等工具小心去除闪光灯造成的前景悬浮颗粒亮点(反沙)。

裁剪与二次构图: 优化构图。

关键要点总结

1. 安全第一,浮力为本!

2. 靠近!靠近!再靠近!

3. 掌握中性浮力是基础中的基础。

4. 手动白平衡是还原色彩的关键。

5. 正确使用闪光灯/灯(离机侧打光)对抗水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。

6. 低角度拍摄创造更有冲击力的画面。

7. 保持相机稳定(良好的浮力)。

8. 拍摄RAW格式,给后期留足空间。

9. 耐心练习,享受过程! 水下摄影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。

从最基础的浮力控制和熟悉设备开始,逐步尝试不同的光线、角度和技术。多拍多练,多分析自己和优秀作品的区别,你会在水下摄影的世界里不断进步!祝你拍到惊艳的作品!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
下一篇:

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快捷回复:

    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共5人参与)参与讨论

    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