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N +

水中拍摄技巧(水中拍摄是怎么拍的)

水中拍摄技巧(水中拍摄是怎么拍的)原标题:水中拍摄技巧(水中拍摄是怎么拍的)

导读:

一、核心前提:设备防水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!1. 防水相机/运动相机: 优点: 小巧轻便、操作简单、价格相对较低(入门级)、自带防水功能(通常几米到十几米)。...

一、核心前提:设备防水

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!

1. 防水相机/运动相机:

优点: 小巧轻便、操作简单、价格相对较低(入门级)、自带防水功能(通常几米到十几米)。

缺点: 传感器和镜头通常较小,画质和低光性能有限,可操控性低,防水深度有限。

适合: 浮潜、游泳、浅水区拍摄、记录式拍摄。

2. 相机 + 专业防水壳:

优点: 能使用更专业的相机(微单、单反甚至电影机),画质、操控性、低光性能、镜头选择都远胜于防水相机。防水深度可达几十米甚至更深。

缺点: 价格昂贵(相机+壳+配件投入大)、体积重量大、需要学习安装和操作、需要维护保养(密封圈等)。

适合: 水肺潜水、自由潜水、专业或严肃的水下摄影创作。

3. 手机 + 防水壳:

优点: 方便(人人都有手机)、价格相对便宜。

缺点: 防水壳质量参差不齐,可靠性是最大风险(一旦进水损失大);操控困难(触摸屏在水下基本失灵);手机本身的光学性能(传感器、镜头)有限,尤其在水下光线不足时。

适合: 非常浅的水域、临时记录,强烈建议仅用于不心疼手机报废的情况,并购买高质量品牌防水壳,严格遵守深度限制。

二、关键技巧:克服水的特性

水对光线和拍摄环境的影响是水下摄影最大的挑战:

1. 光线衰减与颜色丢失:

问题: 水会迅速吸收光线,尤其是红色、橙色、黄色波长。随着深度增加,画面会越来越蓝/绿,颜色变得单调。

解决:

靠近!靠近!再靠近! 这是水下摄影的黄金法则!缩短相机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,能最大程度保留色彩和细节,减少水造成的模糊和散射。

使用人造光源(闪光灯/视频灯): 这是恢复色彩的关键!

外置闪光灯: 功率大,效果好,是专业水下摄影的主力。需要安装在防水壳的支架上,通过光纤或电子线缆触发。通常需要两个(左右布置)以避免阴影。

常亮视频灯: 方便拍摄视频,所见即所得,也用于微距摄影补光。功率和覆盖范围是选择关键。

自然光技巧: 在浅水(<5米)且阳光明媚时,可以利用自然光。选择晴朗天气的正午前后,尽量让被摄物处于顺光或侧光位置。拍摄时向上仰拍,将被摄物置于较亮的水面背景前,效果更佳。白平衡可设置为“阴天”或手动调整偏暖一些。

水中拍摄技巧(水中拍摄是怎么拍的)

2. 悬浮颗粒与清晰度:

问题: 水中的浮游生物、泥沙等颗粒会造成光线的散射(类似雾霾),导致画面模糊、对比度下降,形成“雪斑”(当闪光灯直射到颗粒上时)。

解决:

靠近! (再次强调)缩短光线在水中传播的路径。

灯光位置: 将闪光灯或视频灯尽量远离镜头,并调整角度(侧向或向上打光),使灯光不要直射到镜头与主体之间的颗粒上。使用灯臂调整位置。

选择能见度高的水域和时间: 避免雨后、大风浪后等水质浑浊时下水。

保持中性浮力: 避免踢动底部泥沙。

3. 折射与放大效应:

问题: 水的折射率比空气高,导致水下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大、近(约放大33%)。这会影响对距离的判断和构图。防水壳前的平面镜片也会加剧这种效应(广角镜头尤其明显)。

解决:

使用广角镜头: 特别适合拍摄大场景、大型生物(鲨鱼、鲸鱼、沉船等)或需要表现环境感的照片。能容纳更多内容,并减弱放大效应带来的透视变形感。

使用微距镜头: 拍摄小生物(海兔、小虾蟹、珊瑚细节等)。放大效应在这里反而是优势,能拍得更“大”。微距对灯光要求相对低(小范围补光即可),且受能见度影响小,是新手入门的好选择。

练习并习惯: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,准确判断水下距离。注意防水壳镜头罩是平的(平面镜片),球面镜片(Dome Port)是为广角镜头设计的,能有效矫正边缘畸变。

三、拍摄技巧与实践

1. 掌握潜水技能(至关重要!):

中性浮力: 这是水下摄影的基石!能让你稳定悬停,精准构图,避免碰到珊瑚或搅起泥沙。需要大量练习。

呼吸控制: 缓慢深长的呼吸有助于保持稳定,减少气泡干扰(对怕气泡的生物很重要)。

踢法(蛙鞋技巧): 使用轻柔的蛙鞋动作(如蛙踢、直升机转身),避免扬沙和惊吓生物。

环境意识: 时刻注意深度、气量、潜伴位置、水流、周围环境(避免触碰危险生物或脆弱珊瑚)。

安全第一: 永远把安全放在摄影之前。遵守潜水规则,和潜伴一起行动。

2. 构图与角度:

低角度拍摄: 尝试从下往上拍,让被摄物在明亮的蓝色水面或阳光光束背景下呈现,更具视觉冲击力,也符合鱼类通常的视角。

眼神交流: 拍摄鱼类等生物时,尽量捕捉到它们的眼睛。有眼神的照片更有灵性。

留白与简洁: 水下环境复杂,尽量简化画面,突出主体。利用水的蓝色作为天然背景。

引导线: 利用珊瑚礁、沙地纹理、鱼群等形成视觉引导线。

三分法: 经典构图法则依然适用。

3. 相机设置(通用原则):

模式: M档(手动模式)提供最大控制力。A/S档也可用,但需注意曝光补偿。

水中拍摄技巧(水中拍摄是怎么拍的)

光圈: 广角拍摄需要大景深,常用小光圈(f/8, f/11)。微距拍摄需要浅景深突出主体,常用大光圈(f/2.8, f/4, f/5.6)。

快门速度: 足够快以凝固动作(一般不低于1/60s,拍鱼可能需要1/125s或更快)。注意闪光同步速度限制(通常在1/160s或1/200s)。

感光度 (ISO): 尽量用原生低ISO(100-400)保证画质。光线不足时再提高,但需权衡噪点。

白平衡:

使用闪光灯/视频灯时:可设自动或日光白平衡(灯光色温通常接近日光)。

仅自然光时:手动白平衡(最好在水下用白板/灰卡校准)或设为“阴天”模式(约6000K-7000K)能部分恢复暖色调。RAW格式拍摄为后期调整提供最大空间。

对焦: 广角常用区域对焦或预对焦(超焦距)。微距常用单点对焦,精准对在眼睛或关键部位。连续对焦可用于移动物体。

4. 接近生物:

缓慢、平稳: 避免快速或大幅度的动作。

预测行为: 观察生物的游动路线,提前到达位置等待。

尊重距离: 不追逐、不触碰、不打扰。利用长焦镜头(如有)或广角靠近。

利用呼吸: 缓慢呼气产生的气泡有时会吸引好奇的鱼靠近。

四、后期处理

水下照片几乎都需要后期调整:

1. 还原色彩: 这是核心!使用软件(如Lightroom, Photoshop, Capture One,或专业水下软件如Dive+)调整白平衡、色调(增加红色/橙色)、饱和度、鲜艳度。

2. 提升对比度和清晰度: 去除雾霾感。

3. 修正曝光: 调整高光、阴影、白色/黑阶。

4. 降噪: 高ISO或深水照片通常需要。

5. 裁剪与构图: 二次构图。

6. 去除悬浮颗粒: 使用修复工具或去雾功能(适度使用)。

总结拍摄流程

1. 准备与计划:

选择合适设备并检查(防水壳密封性!电池!存储卡!)。

了解潜点环境(深度、水流、能见度、常见生物)。

设定拍摄目标(广角环境?微距生物?)。

2. 下水前:

组装设备,确保所有按钮操作顺畅。

设置相机基础参数(模式、ISO、大致光圈快门)。

检查灯光电量及触发。

3. 水中:

安全第一! 保持良好浮力、环境意识、与潜伴沟通。

缓慢接近目标,调整呼吸。

根据场景选择镜头(广角/微距)并调整灯光位置(广角灯分开放远,微距灯靠近对准主体)。

靠近拍摄对象!

构图(低角度、眼神、留白)。

调整相机设置(曝光、对焦)。

稳定身体,轻按快门(或开始录像)。

查看回放(确认曝光、对焦)。

4. 上岸后:

用淡水彻底冲洗设备(尤其防水壳接口、O圈处),擦干存放。

备份照片/视频。

进行后期处理。

给初学者的建议

从浮潜或游泳池开始: 先熟悉设备操作和水下感觉。

租借设备: 在决定大笔投入前,先租用体验。

专注微距: 对设备要求相对低,受环境影响小,容易出效果,提升信心。

报水下摄影课程: 系统学习技巧和安全知识,事半功倍。

多练习: 水下摄影需要大量实践来掌握浮力、灯光、构图和相机操控的结合。

耐心与尊重: 水下世界有自己的节奏,耐心等待和尊重环境是拍到好照片的基础。

水下摄影是探索和记录神奇水下世界的绝佳方式。虽然挑战重重,但当拍到一张令人惊叹的照片时,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!祝你潜安,拍出大片!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
下一篇:

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快捷回复:

    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共5人参与)参与讨论

    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